遗拾
ID:2010548
上传时间:2021-02-02 23:00:15
浏览量:3104
手机看文章

扫码手机看文章

本诗采用新韵

遗拾

儿伴无烦扰,

三年戏少学。

似眠谁后醒?

五月艾应别。 

柳絮随风起, 

七天夜不竭。

把樽空对饮,

九世共相携? 

——农历二零一七年五月初五夜于北京


创作背景:作者潘光磊,河北邯郸人,在北京工作,于2016年夏天因家庭等各种原因与相恋多年、且已订婚筹备谈婚论嫁的未婚妻分手,近半年多以来过得痛不欲生,经常失眠,常常借酒消愁,像行尸走肉一般,对工作和生活也都很消沉,可谓“人遇悲心事,景暗万念灰”。面对亲朋好友的关心、询问,使他感觉更加难过,且压力倍增,对于大家为其介绍女孩认识,他也一概逃避,甚至2017春节都天天把自己关在家里不见人,一方面是对旧情的念念不忘,一方面是不理解你感情的、就知道你到年龄就该结婚的长辈只知道天天的催婚甚至逼婚,只是天天沉浸在酒精带来的半醉半醒的状态。


诗句详解:前两句写的是梦境或者说是醉酒状态中对童年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追忆,近半年来,也许出于对感情、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让作者感觉整个世界都是没有色彩的尘埃,所以经常做梦或者想到同样的儿时场景,总想回到过去,逃避现在。

第三句写的是梦醒了,才发现那只是梦,回不去的梦,现实无法逃避,还需要面对。这里引

用诸葛亮的诗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一方面表达自己近半年来状态不佳,睡眠不好,比太阳起的还早,每天睡不踏实。另一方面诸葛亮每天等待明主的等待,最终等来了刘备的三顾茅庐,作者也从梦中醒来,等待自己的感情和姻缘,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第四句写的醒来之后想到今天是五月初五端午节,按照北方习俗会把艾草别挂在窗子上来祛病消灾,而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在北方也是应该团团圆跟家人一起过的。但用一个“应”字是猜测家中挂艾草的情景,表明自己本该回家却并没有回到家中与父母团聚,还是为了逃避父母的唠叨催婚。一方面是“艾应别”,另一方面也是提醒自己“爱应别”,尽早从前一段感情的阴影里走出来。

第五句写看到窗外到处飘着的柳絮,北京春夏之际柳絮随处可见,柳絮的离开是柳树的不挽留,还是柳絮坚持要走,就像感情中没有对错一样。但无论如何柳絮都是要离开的,柳絮也象征着无法停留和短暂的缘分。柳谐音“留”,象征着离别,也象征着哀愁,正像柳永以柳言愁一样“晓分轻拂、残月朦胧、杨柳依依”来表达作者心中对于这份感情分别的哀愁。

第六句也是倒数第三句写的是近半年来,没有睡过一个好觉,跟第三句对应,第三句写的是醒的早,这一句写的是睡不着,每周都有七天长夜是漫漫的,就像无穷尽一样那么难熬,每天都是熬着熬着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的情景。

最后两句写的是,近半年来经常借酒消愁,偶尔有三两好友或同事陪着,多数还是自己喝闷酒,尤其是今天是端午节,大家都回家去了,跟家人跟爱人一起去过了,独留他一个人在北京单位的单身宿舍里一个人过节,喝多了还在幻想着,什么时候他才能不再一个人过节,什么时候才能等到那个与他携手到白头的人呢?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前面几个时间量词分别是年、月、天,按照逐渐递减的时间来看,应该是“时”,意为应该很快就可以达成美好的愿望,笑着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之中,但想到这里突然酒醒,美好的事情哪儿能那么轻易达成呢,突然转折用“九世”,表达了虽有期望,但明知未来的渺茫而表现出的些许无奈之情。


诗中每句诗的第一个字都是一个数字或者数字的谐音,单句是数字谐音,偶句是数字,分别是“儿、三、似、五、柳、七、把、九”,即: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其中二四六八句的第二个字分别为岁月日世等时间量词相对应。刚写的时候没有想题目,诗题目为“遗拾”,是后来意为把以前的遗憾回忆一下,重拾起来留作纪念,后来的有情人终成眷属也算是把以前的遗憾拾起来没有丢掉没有空留遗憾,遗拾也即:一十。这样从一到十也算完美了,象征着十全十美的爱情和幸福生活。


后记:作者还是相信爱情的,在那之后的一段时间,他又重新振作起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也有了气色,也把失去的恋人(安徽人,分手之后从北京回到了安徽)再次追了回来,他们跨越地域、风俗、家庭等重重阻碍再次走到了一起,并于2018年5月20日共同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并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您的赞赏就是最大的鼓励
选择金额:
其它金额:
支付方式:
备注说明:
请输入您要赞赏的金额,并点击“赞赏”,会跳转到支付页面。按提示操作即可完成赞赏。您的赞赏,中国诗书画网将收取30%用于诗书画文化艺术交流和平台运营,70%将用于支持作者的创作。如果您赞赏成功,但平台未显示赞赏记录的,请将付款页面截图发至:834719009@qq.com
赞赏
扫码支付
首页 投稿 推荐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