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性修养与诗歌境界的开拓
作者:戴 平
上传时间:2019-12-16 16:11:57
浏览量:3075
收藏
手机看文章

扫码手机看文章

党性修养与诗歌境界的开拓

——刘迅甫诗歌创作析评

文 / 戴  平

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人的精神自传和学养注脚,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气象,是学识、才情、襟怀、抱负、意志、品质的综合体现。诗歌的艺术境界和诗人的思想境界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当代诗人刘迅甫的一系列诗作,以宏大的题材、鲜明的主题、壮阔的境界、正大的气象、昂扬的格调,赢得了读者大众的喜爱和文化界的关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特别是他创作的纪实诗报告《农民工之歌》,2011年9月在《中国作家》一经发表,即被评论界誉为“时代的图腾,民族的歌谣”,引起巨大反响。几年里,该作品三次唱响人民大会堂,被翻译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面向世界出版发行,于2011年、2012年、2014年载入中国文学大事记;2015年,被改编成大型音乐舞蹈诗剧,在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隆重演出,引起轰动,受到国内百余家媒体的报道。

考察刘迅甫的人生履历与艺术历程,除了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传承、家国情怀和农民子弟的质朴感情之外,四十多年党龄的党性修养在其创作活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谓是其精神气象和心理人格的深层支撑。

刘迅甫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过兵,做过镇党委副书记,县文联副主席、政协常委等,在党内接受培养、教育四十多年,经历长期的党性修养锻炼,党的性质、宗旨、纪律以及基本理论早已入脑入心,融入血脉,内化为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诗歌作为精神的花朵、心灵的显影、灵魂的对话、生命的自白,是现实生活的诗化反映,诗歌境界和诗人的思想境界无疑是一致的。

自觉表现重大现实题材

诗歌的境界取决于诗人的视野、格局和情怀。《诗经》以降,中国诗歌一直就有“心怀苍生”“为民请命”的传统。屈原、杜甫、白居易、王安石、范仲淹、陆游、龚自珍等大批优秀诗人和诸多脍炙人口的杰作,奠定了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集大成者如诗圣杜甫,通过“三吏”“三别”等千古不朽的名篇,以“诗史”特有的“实录”笔墨,客观反映了当时特殊的社会状况,倾情抒写了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赢得了“诗圣”的称誉,为后世的诗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然而,曾几何时,诗歌丢失了光荣的传统,呈现出脱离大众、远离生活、背弃崇高的倾向。不少诗人沉浸在自我的小圈子里,把写诗当成了一件自娱自乐的事,对社会生活漠不关心或有意回避,诗歌对重大现实题材表现不够,甚至出现不应有的题材盲区,造成诗歌视野狭隘、境界局限。从根本上讲,这是诗人放弃了记录时代的职责所致。

尽管个人是社会的一份子,个性化写作是诗人的本色,毕竟,相对于广阔的社会生活来说,一己的喜怒哀乐时常显得微不足道。所以,自觉地关注大众生活,反映民生疾苦,记录时代风云和社会重大事件,表现的对象才会更加丰富,作品的分量才会厚重,社会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地体现,诗人的自觉才能得以超越。从党性角度分析,表现重大现实题材,则是一种内化于心的使命、责任和担当。刘迅甫对中国农民工群体的表现,就是这种责任和担当的具体体现。

农民工是一个随着改革开放脚步而产生的崭新群体,迄今已达2.7亿之众。时代的进程中,他们付出了血泪和汗水,品尝了喜悦和幸福,也经历着困顿与迷茫……但是由于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他们一度被认为是人数众多的社会弱势群体、身份尴尬的边缘人,并由此境况衍生出复杂的“农民工问题”……

面对这样一个庞大而重要的社会群体,一段很长的时间里,诗歌几乎失声了,这怎能不让人感到失望?尽管在曾经的某一特定阶段,诗歌一度被绑架和扭曲,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因噎废食”、躲进“象牙塔”,与时代脱节的理由。

刘迅甫用诗歌发掘农民工群体的光芒,以浓墨重彩的诗笔让他们成为主角,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题材方面拓宽了诗歌的视野和高度,以一种担当的姿态,表现出卓越的境界。

《农民工之歌》全诗分为开篇曲、打工篇、留守篇、乡恋篇、开拓篇等五个部分,由30首既独立成篇又有机联系的诗歌组成。主题诗《农民工之歌》,以宏大的叙事气度,纪实的写作手法,回顾了农民工的昨天,记述了农民工的今天,也展望了农民工美好的明天。组诗展现了乡村与城市发展的差异现状,再现了农民工群体和现代城市文明博弈和融合,全方位地揭示了农民工在奉献与担当过程中的幸福与欢乐,辛酸与无奈,泪痕与伤痛,希望与寄托……

社会生活,现实题材,是诗人创作的源泉,也是诗歌不竭的素材。我国南方雪灾,诗人为全国人民共抗灾害的精神感动,写下了《记南方雪灾》:

银铸山峰雪立刀,冰封中断路千条。

神州十亿输温暖,春涌江南第一潮。

汶川大地震,诗人写出《情系汶川》组诗六首,悼念遇难同胞,歌颂抗灾英雄,祈福灾区人民。

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诗人欢欣鼓舞,盛赞:

举世神情注一身,天骄信步跨星辰。

熊熊圣火冲霄汉,四射光芒耀国魂。

——《点燃主火炬》

“神七”上天,诗人情不能禁,吟出《神七问天》:

举头仰望英雄路,漫步太空惊鬼神。

借问天公高几许,巨龙已上万重云。

作为有使命意识和责任感的诗人,刘迅甫对重大现实题材一直保持非常高的敏感和自觉。近年来他创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诗话》,用传统诗歌的形式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予以形象的解读并在人民日报整版发表 。

《总书记亲民诗话》用具体生动的事实讴歌领袖亲民爱民的良好作风,希望党的优良传统得到发扬光大,产生鲜明的导向作用,影响党风政风的走向。如:

盛世江山固守难,常将凡骨换金丹。

吏行端正天心顺,君奉孝廉民意安。

——(《为七旬老人端饭》)

淡饭粗茶饥腹充,赤心也与庶民同。

风清气正兴家国,万户千门话庆丰。

——(《庆丰包子铺就餐》)

作品在《中国新闻》一经刊发,激起巨大的社会反响,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增添了正能量。

人民主体观的诗意表达

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最伟大的力量蕴藏在广大人民之中,要求党员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融入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这种人民主体观,融之于心,是一种崇高的修养、无私的情怀、超越的境界。形之为诗,必然会进入一片崭新的广阔无边的艺术天地,展现一种前无古人的境界与层次。

刘迅甫出生于河南省沈丘县,父母兄弟姊妹都是地道的农民。他成长的履历中深刻着种地、当兵、打工、收废品等足迹,及至后来聘干、转干,他每天面对的是种地的农民和打工的农民(农民工),所以常以“我就是农民工”自谓。

“夜来一笑寒灯下,正是金丹换骨时”。和普通农民工不同的是,他是一名有着四十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多年来,他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精神追求、思想境界受到党的浸润、规范、锤炼,由此才能创作出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具体到《农民工之歌》,人民主体观体现在创作的初心上,就是为农民工树碑立传,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在情感上,就是对农民工群体倾注着深切的关怀、关心、关注,并全身心地融入其间,感同身受;在构思和创作中,就是和农民工打成一片,同甘共苦,体察入微,心灵共振,进而多角度地对他们的生活和精神予以诗意表达。

诗歌被誉为“民族的歌谣,时代的图腾”。《农民工之歌》是一部雄浑的交响曲,对农民工群体的喜怒哀乐、精神面貌、利益诉求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表现,在诸多层面见人所未见,道人所未言。特别是全诗贯穿始终的对农民工毫不怨天尤人的生活态度、自己把握命运的豪迈气概、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和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的反映和赞美,凸显了国家主人翁和民族铁脊梁的光辉形象。

然而,《农民工之歌》并没有止步于此,在表现群体形象的同时,还时刻关注着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人。通过对夫妻洗墙工、打工诗人、留守儿童、老人、回家过年的归人、回乡二度创业致力脱贫的十八罗汉以及不幸的逝者等农民工的记录和描述,使诗歌成为真正的人之歌。

《农民工之歌》用大量的篇幅描绘了人心、人性、人情、人格和人的命运。在组诗构成的这部时代交响乐中有壮歌:

我们是一根绳上的/两只蚂蚱/一个死去另一个陪伴/不死就活出个样来/给自己看(《夫妻洗墙工》);

有低吟:

乡愁是一弯明月/在清风拂煦的夜晚/恰似娇妻的温柔(《乡愁》)

有悲鸣:

望着骨瘦如柴的女儿/爸爸泪如雨下/东西南北各大医院跑遍/最终也没能挽留住她(《早谢的花蕾》);

有喜乐:

成千上万的农民工/聚集在车站的广场/把大包小包的/一年收成堆放/他们三五成群/把方言切换/将喜悦释放……因为穿越一张车票的距离/就是家乡(《回家过年的路上》)

当然,其间也夹杂着对生命逝去或伤病缠身失去劳动能力的哀婉,有工作无着时漂泊的无奈,有对老人失养、孩子失教的忧虑,也有不断进取的豁达和对美好明天的希冀……可以说,心灵的交响曲正是诗篇最具有感染力的所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从党性的高度出发,无疑使刘迅甫占据了认识的制高点,获得了一般诗人难以具有的视界。思想上的高屋建瓴,才会有史诗般的洞察力和驾驭力,自然也避免或打破了创作个体常有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

对时代精神的深刻把握

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风貌是诗歌常写常新的奥妙所在。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这种精神隐含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优秀的诗人因心泉澄澈、情感真挚、情绪敏感、关注社会、沉思历史,对社会、地域、群体变化中的心理潮流、精神走向进行细心地体察、深刻地感悟、准确地把握,进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如果说,选取什么题材反映诗人的价值取向和胸怀眼界的话,那么驾驭重大题材,准确体现时代精神,不仅考验诗人的艺术功力,更体现诗人的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

刘迅甫的《农民工之歌》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对农民工群体内心的坚守,面对艰难困苦始终充满希望,和不懈奋斗以把握和改变命运的坚韧,进行了充分挖掘,深情地讴歌了农民工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呈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充分肯定了农民工的历史贡献,赞美了他们美好的心灵。作品充溢着深沉的大爱与昂扬的格调,通篇贯穿着对人性的尊重与理解,对理想的坚持与赞美,对奉献的肯定与讴歌,对公平的期待和呼唤,对未来的向往与信念……

这种对农民工现象进行全方位审视、多角度透析、深层次思考,经过理性思辨萃取的精神实质,充分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激荡着时代的脉搏,使诗歌呈现出向善和向上的格调,给人鼓舞,给人启迪,给人力量,同时又使人深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其内涵非常丰富,融汇了历史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明精华,是人类共性追求的概括,是时代精神的导向。

对这样的题材予以诗意的表达,是对诗歌境界的极大拓展,同时也对作者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学养的宽博与宏富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可喜的是,刘迅甫在内心认同、通透理解、深刻把握、责任驱动的基础上做到了形象的诠释。下面从三个层面中略举一例,以窥一斑:

万物自然生不息,四时新律总相宜。

天人合一谐和处,世界大同定有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诗话之和谐》

这里,自然规律、东方哲学、社会理想融汇一炉,使作品立意高远、境界不凡,贯通自然社会、超越时间空间,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所欲随心不可求,立行立德立千秋。

但将心底付家国,天地无私竞自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

传统与现代,对自由的理解在此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心底无私竞自由,指出了舍弃小我,心系家国,才是人间正道,自由真谛。

君子何言世路殊,相逢便以故人呼。

亲和友善春风度,以德为邻道不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诗话之友善》

人情乎、哲理乎,口语白话,平易道来;故人、春风,形象生动,诗意盎然。咏之脍炙人口,品之百味沁舌。

豪迈乐观、积极向上、雄伟壮阔、温暖光亮是时代先锋队特有的品质,也是时代精神的主流格调。品读刘迅甫的诗歌,我们不难感受到其中洋溢的和当今伟大时代一脉相承的精神气韵。下面,我们从《刘迅甫绝句三百首》中引读几首,领略一二:

九曲银泓天上落,回肠化作母亲河。

三门波涌千重浪,万古奔流一路歌。

——《黄河》

心痴不觉世途艰,九域风云放眼观。

水复山重当信步,漫调日月定神闲。

——《北漂行吟》

千枝艳艳挂琳琅,雨打风抽梦未央。

待到一朝开口笑,珠玑滚滚尽辉煌。

——《石榴》

尘海藏天佛气冲,云山万叠漫疏钟。

斜阳带醉青衫客,再向祝融添一峰。

——《登南岳衡山》

大时代,人豪迈。诗人笔下,无论是万古奔流一路歌的壮美、珠玑滚滚尽辉煌的璀璨,还是水复山重当信步的洒脱、再向祝融添一峰的豪迈,都有一种充满理想、信念、追求的精神人格跃然纸上,积极、健康、高昂、脱俗,温暖、明亮、哲思、包容,给人一种雄健和崇高的美感。

超迈情怀与文化自信

镇日穿云沐雨风,直教楼宇接苍穹。

雁过不敢高声语,天上农民正做工。

这首《脚手架上的农民工》,看似夸张,实为时代的写真。从格调上讲,第一句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镇日穿云沐雨风,显得高昂超迈;直教楼宇接苍穹,更是豪情满怀。接下来笔锋一转,一个“不敢”,体现了作者诚挚浓烈的爱,而借大雁来表达这种关爱,则深得风人之致。这里,拿李白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对比,不难看出诗人对传统的继承和超越。李白用夸张和奇特的想象写了楼之高险,而刘迅甫的创作,不仅是艺术的继承,更多了人性的关爱,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完美的融合。

在艺术追求上,刘迅甫具有推陈出新、继往开来的胆识和魄力。他说,清人赵翼尚有“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见识和勇气,新时代诗歌作品不应该拿唐诗宋词以及李白、杜甫、白居易、辛弃疾、李清照、苏东坡作为代言,现代人更不应匍匐在古人的脚下,做精神的侏儒,而应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超越巨人的自信。

感谢时代的馈赠,刘迅甫作品中,境界独特、别开生面的名篇佳句俯拾即是,体现了作者的超迈情怀和文化积淀。

又见桃符换一新,翩跹凤羽伴春临。

年来莫妒诗人富,十万雪花天赠银。

——《除夕雪中吟》

诗家清贫生涯,难抑清刚雅正之气。全诗豪情满怀、光昌亮丽,毫无落寂萧瑟之意。若非精神富有、心灵充实,充满希望,何来如此独特之情怀?

人至无求品自清,烟云过眼似浮萍。

赏心唯有诗书画,闲把金樽对月明。

——《无题》

清爽如三秋朗月,荷下清风。个中情怀已臻浮华落尽、素心若雪之境。修养功夫,可见一斑。

匡庐锦绣挂仙梯,往事如烟莺乱啼。

翘首含鄱亭上望,千山涌动向诗移。

——《游庐山之道》

即景生情,融情入境,最终“意与境浑”,“物我一体”。“千山涌动向诗移”和“只疑松动要来扶”、“看山恰似走来迎”异曲同工,继承中有创新,境界阔大,诗意盎然。

长河日夜浪淘沙,几度风霜染鬓华。

心底缤纷收万象,诗魂剑气出桑麻。

——《人生遣怀》

站在历史、哲学的高度认识和思索人生,在时间的流逝中感到的不是生命老去的惶恐和无奈,而是富足的心灵中迸发的诗魂剑气。这是属于奋斗者的情怀。

诗书半榻常开卷,素月清风亦养神。

高枕无忧何闭户,千竿竹影护寒门。

——《秋居》

银光玉露泻秋晴,竹动清风石有声。

闭户一庭封月路,开窗千里放云行。

——《秋夜》

闲趁金风独上楼,西山冷艳望中收。

寒霜燃尽一林火,叶落霞飞好个秋。

——《香山秋意》

这一组秋歌,一扫传统悲秋主题的凄凉落寂,把大胸襟和真感情融入景物中,以意象说话,用意境感人,出古入新,气韵天成而又寄怀深远,别开生面。

知人论世。这种思想性、艺术性和天人合一意境的完美结合,营造了一个恢宏开阔的艺术境界。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对诗人的滋养和启迪,还可以清晰地感知党性修养锻炼对于诗人品格的形成、境界的升华、心灵的净化、情怀的超越所增添的精神印记。

叶燮在《原诗》中指出:“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辩以出,随遇发生,随生即盛。”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也说:“词必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新时代赋予了诗人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通过刘迅甫的诗篇,我们看到了风云激荡、波浪壮阔的岁月。现代交通、通讯便捷带来的眼界拓宽,江山之助的空前丰富,时代变化日新月异激发的新奇思考;东西融通的学理,观念碰撞的火花,国家强盛带来的振奋和自信,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滋养……这一切,经过一名党性的净化和升华,构建了阔大雍容的精神世界和崇高壮美的人格气象。这正是刘迅甫诗歌艺术魅力的源泉所在和艺术境界的底蕴支撑!

翠谷奇峰天倒开,丹花碧树水中来。

飞舟高蹈青云路,浩荡东风入壮怀。

这首飞舟南湾湖时的即兴之作,正是刘迅甫党性修养与诗歌境界开拓的绝好写照。

您的赞赏就是最大的鼓励
选择金额:
其它金额:
支付方式:
备注说明:
请输入您要赞赏的金额,并点击“赞赏”,会跳转到支付页面。按提示操作即可完成赞赏。您的赞赏,中国诗书画网将收取30%用于诗书画文化艺术交流和平台运营,70%将用于支持作者的创作。如果您赞赏成功,但平台未显示赞赏记录的,请将付款页面截图发至:834719009@qq.com
赞赏
扫码支付
首页 投稿 推荐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