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月台
【宋】苏轼
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蛾眉。
只从昨夜十分满,渐觉冰轮出海迟。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和文与可洋州园池三十首》中的第十首,于宋熙宁九年(1076年)知密州任上作。文与可,字文同,善画竹及山水。他是苏轼的表兄,二人相交甚厚,经常有诗文往来。文与可守洋州(治所在今陕西汉中洋县)时,曾寄苏轼《洋州园池三十首》,苏轼皆依题和之。
根据家宜父所编《石室先生年谱》“先生赴洋州,在熙宁八年秋冬之交,至丁巳秋任满还京”的记述,可知文与可守洋州是在宋熙宁八年与宋熙宁九年之间,其时正是苏轼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的时期。
文与可《待月》诗的原文是:“城端筑层台,木梢转深路。常此候明月,上到天心去。”诗中写出了诗人对待月台的喜爱以及到待月台赏月时产生的悠然神往、飘然欲仙的心境,引起了苏轼的共鸣。
苏轼是继李白之后,甚喜明月并写有大量吟诵明月的诗、文、词的作家,借此寄寓诗人特有的旷达胸怀。正因为苏轼对月有着特殊的情感,所以才对别人的咏月诗有着敏锐的感受。他对文与可寄素心与明月的一片深情,十分理解,所以和诗的第一句便说:“月与高人本有期。”不仅视文与可为同调,认为他是高雅之士,而且在苏轼心中,高雅之士都是爱月的,所以才说月与高人早有期约,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
“挂檐低户映蛾眉”一句,既是眼前之景,心中之情,又是从前人诗句中化来的。南朝鲍照的《玩月城西门廨中》诗有“末映西北墀,娟娟似蛾眉”之句,唐人李咸用也有“挂檐晚雨思山阁”之句。前人诗句一经苏轼点化,不仅意境新颖,而且更加凝练。“挂檐低户映蛾眉”一句说明,由于月的侵檐入户,使月与人显得十分亲近,而娟娟似蛾眉的柔情媚态,也就显得更为动人。这看似写景的一笔,却使“月与高人本有期”的内涵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了。
诗人观月动情,从月的圆缺想到人的命运。“只从昨夜十分满,渐觉冰轮出海迟”二句,写出了因满招损的自然规律。满月给人间曾带来无限美景和喜悦之情,然而满即缺之始。诗人久久伫立,眺望远海,等待着迟迟升起的一轮冰月,心中不免泛起淡淡的愁绪。“冰轮”二字写出了月的光洁、纯净,同时也略带清寒之意。
诗人以人拟月,借月抒感,把月写得有情有思。这种以人拟物、借物抒怀的创作方法,是苏轼诗的一个显著特征。
-
七绝·景色多情游客知
208
-
刘三姐
204
-
七律•别来无恙
196
-
七绝 暑期图书市集
134
-
七绝 西城“迎新生·白塔新
127
-
七绝 赞九七老儿童团员刘庆
126
-
七绝·万里长征60首之39
125
-
五绝 观 燕
43
-
七绝七首
36
-
七绝·你我相投守信条
10387
-
七绝·烟雨江南藏俊雄
10126
-
七绝·幸福日月自藏身
10110
-
七绝·爱意慈悲有业因
10043
-
七绝·还有权谋生祸灾
9995
-
七绝·情感无声意味长
9167
-
七律·仁义礼智信
8604
-
七绝·自驾游春三世间
8555
-
七绝·不屑红尘把爱抛
8494
-
七绝·悄然梦醒是新吾
8470
-
贺芳林《七律》望中国航母舰
2036240
-
贺芳林《七律》风雨后相逢有
1635167
-
贺芳林《七律》春青重走长征
1053001
-
贺芳林《留春令》丝路追情
774701
-
贺芳林《鹧鸪天》咏历雪梅花
558710
-
贺芳林《七律》金桂秋情
503555
-
贺芳林《七律》秋晨登华山写
471008
-
贺芳林《家山好》月来仙桂
350267
-
贺芳林《七律》登雪满长城感
346420
-
贺芳林《七律》秋吟晴霁岳麓
33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