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华诗词的大众化
作者:桃都居士
上传时间:2022-09-30 08:16:32
浏览量:3670
收藏
手机看文章

扫码手机看文章

第二届“敦煌诗词周”敦煌诗词学术论文

浅议中华诗词的大众化

文/李尚一(山东)

 

内容提要:

随着中华诗词文化的巨大发展,一个中华诗词大众化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对于这一问题,笔者做了以下几方面探讨:一是明确了诗词大众化的概念,二是阐述了诗词大众化的目的,三是重点论述了中华诗词大众化如何实现及其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大众化,时代性,创新性,渐进性,长期性

 

        任何文化的兴衰与生存,都与它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与整个社会的人们密不可分,这就是文化的大众化。中华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当然绝无例外。这就需要与广大群众的实际相一致,与广大群众的需求相适应。那么,什么是诗词大众化、为什么诗词大众化、怎样才能实现诗词大众化?

 

一、诗词大众化的概念

        根据时代的不同,对大众化的描述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就是:与广大群众一致,适合广大群众需要的,且人们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或事物称为大众化。由于社会的急速发展,由于人们文化知识水平的逐步提高,诗词文化迅速在民间扩展,这就是诗词的大众化。中华诗词的大众化,在中华诗词学会的积极倡导和组织下,各省市县都相继成立了诗词学会,并且把诗词带进了社区、学校、工厂、农村,带进了千家万户,产生了大批诗词之乡。这就是诗词的大众化。祖国各级各地诗词组织的大量涌现,上至省市级诗词学会,下至街区村镇诗词联社等等,诗词微群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普,这正是诗词大众化的见证。

 

二、诗词大众化的目的

        诗词的大众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更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只有实现诗词大众化,才能“兴观群怨”;才能够更好地反映百姓生活实际、思想实际;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风气的良性循环。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经直言不讳而且明确地提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救济人病,裨补时阙”,是诗词的首要的一大功能。也就是说诗词能够针砭时弊,引导世风;惩恶扬善,弘扬正气;抒发感情,大爱无疆。中华诗词历史久远,自春秋战国时期的诗词鼻祖屈原,著有时代特色的古风《离骚》、《九歌》、《天问》以来,中国的文人们结合当地当时的社会治理、民众思潮以及风物人情,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漫长探索。直至成形于晋隋,兴盛于唐宋,发展至今,并逐步从士大夫走向民间,尤其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极大提高,诗词文化便得以迅速发展。

 

三、诗词大众化的实施条件与特征

 

        诗词的大众化必须与当地的群众生活实际相结合;必须与当地的文化教育实际相结合;必须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相结合;必须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结合;必须与当地的宗教实际相结合。中华诗词的大众化必然如此。由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所以中国诗词文化早已植根于社会之中。又加之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文化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从而具备了实施中华诗词大众化的充要条件。而中国文化始于尧舜至今约有5000余年的历史。因此,笔者认为:要实现中华诗词文化的大众化,必须注重并解决时代性、创新性、渐进性、长期性的问题。

 

3.1中华诗词的时代性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高度地指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和为事而作”,即诗以“时事”为本,“时事”以社会为根,社会以时代为源,时代以百姓为准。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英明论断,更加说明了百姓才是时代的开创者。只有创作出符合当代实际的作品才具有时代性。白乐天曾在《策林》六十九中指出:“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感于事、动于情、兴于叹、咏于诗,这就是诗词产生的必经之路。明代人陈第著《毛诗古音考》,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语音发展的时地观。尤其是建立新中国七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各项事业迅速发展,随着普通话教育的不断深化普及,老百姓的文化水平比建国之初有了巨大的提高。没有文化水平的提高,就没有也不会有诗词的大众化。而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则奠定了中华诗词在民间的传承、创作和开拓的最最根本的基础。

        综上所述,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与时俱进”。任何文化,包括诗词文化,如果脱离了当地当时的任何方面的实际都不是优秀文化。只有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作品,才是好作品。从下面一位地道的农民林树泉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中华诗词大众化的美好前景,美轮美奂:

《自诩》林树泉

乡土布衣一草根,屏前我也是诗人。拿锄侍弄田间谷,秉笔直书纸上文。

细品清茶能悟道,熟读明月可识云。茅屋柴灶温醇酒,邀请诸朋饮两樽。

笔者品读后十分感动,冲动之余便拙和一首:

读林树泉君《自诩》感言

当下诗植乡土根,骚坛雄起乃时人。犁锄作笔书奇韵,沙土为笺写妙文。

觅句村溪千个少,寻词菜垄万般新。布衣也效七贤聚,山水同声改旧音。

诗词从现实中来,从生活中来,并“感于事,动于情,兴于叹,咏于诗”,这就是中华诗词的时代性。

 

3.2中华诗词的创新性

        清·赵翼《论诗》中曾提出:“诗文随世运  无日不趋新”。这就是诗词大众化的创新性依据。也就是说诗词和文章一定要随着时代的步伐,踏着时代的脉搏,步步求变革新。对于诗词而言,此处的“新”字,应包括立意新、结构新、词句新、过程新,思想新、内容新。创新绝不是单纯的追求华丽的辞藻,绝不是单纯地尼古仿古,必须做到守正求变,推陈出新。

      请看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北京诗词学会会长褚宝增先生的一首七绝:游敦煌鸣沙山月牙泉

未被吹平反造山,山中有谷复生泉。一身俯仰堪惊叹,塞北江南只瞬间。

        此绝从立意到结构,从词句到情节,从思想到内容,都能趋新。本诗指出了鸣沙山和月牙泉的形成和奇特景观。首联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切入了主题,寥寥几字就把大漠中沙丘的形成,并把沙丘的凸凹不平,说的明明白白,却没有一个沙字。尾联一句“塞北江南只瞬间”,描写了敦煌的大漠风光,山水风情。让人回味无穷,不由得便把读者带进了那遥远的现场,抬头是塞北,低头是江南,只在一瞬间。这就是中华诗词的创新性。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只有符合现实的创新才更有生命力。

 

3.3中华诗词的渐进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绝不会一促而就。中华诗词的大众化亦是如此。她将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的发生变化,这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包括中华诗词文化的发展也是一样,从最初屈原的长短句古风,至南北朝时期庾信的五七言古风,再到初唐四杰的五七言格律诗,直至唐朝成熟的近体诗。

首先欣赏屈原的古风《九歌》之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其次欣赏南北朝庾信的古风《拟咏怀》其二十六:

“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再欣赏初唐四杰的诗句。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初唐骆宾王的《从军行》:“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由此不难看出,不论是句式上,还是从平仄格律上都有了巨大的变化,直至近体诗在唐朝发展到鼎盛时期,这个变化经历了上千年。这就是中华诗词的渐进性。中华诗词的大众化也必须而且充分遵守这一规律。

 

3.4中华诗词的长期性

        如果某项工作无法在短时间内见效,那就必须在很长时间内坚持,而且是永远持续下去。这就叫作长期性。要实现中华诗词的大众化,唱出时代的最强音,写出时代的妙诗文,感受和分享时代的最大红利,人们的文化底蕴必须得以丰富,这也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而且要从机关走向企业,从工厂走向农村,从社会走向学校,从苗圃走向果园,从稻田走向菜棚,从戈壁走向大漠,从敦煌走向酒泉,从儒教走向佛教。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这就是中华诗词的长期性。必须做到层层递进,扎实掌握,学用结合,立竿见影。这样,也只有这样,中华诗词文化的发展才更具活力,中华诗词的大众化必定会实现。

 

 

        一言以蔽之,中华诗词的大众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中华诗词文化发展的必然。同理,敦煌诗词的大众化亦是如此。我们将遵循这一历史规律,劲敞那博大胸怀,纳山入海;畅行那诗词之路,排山倒海;实现诗词大众化,铸山煮海。以改中国大地为诗词绿洲,以改大漠驼铃为诗词鸿声,以改敦煌莫高窟为诗词洞府。笔者在此呼吁:为实现中华诗词大众化,全国各地的有识之士,积极行动起来,勇跃开展并参与各级各类诗词活动,中华诗词大众化一定会实现,中华诗词也一定会重现唐诗宋词元曲的最高境界的新气象。

 

 

 

20218月于北京


特别声明:本文为中国诗书画网会员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中国诗书画网仅提供发布平台。

觉得不错,我要赞赏~
发表评论
发 表 评论内容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赞赏记录
¥0(0次)
您的赞赏就是最大的鼓励
选择金额:
其它金额:
支付方式:
备注说明:
请输入您要赞赏的金额,并点击“赞赏”,会跳转到支付页面。按提示操作即可完成赞赏。您的赞赏,中国诗书画网将收取30%用于诗书画文化艺术交流和平台运营,70%将用于支持作者的创作。如果您赞赏成功,但平台未显示赞赏记录的,请将付款页面截图发至:834719009@qq.com
赞赏
扫码支付
首页 投稿 推荐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