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绝对“七里山塘,行至半塘三里半”被民间诗人陈永烽工整对出
作者:陈永烽
上传时间:2024-08-13 18:38:25
浏览量:1248
收藏
手机看文章

扫码手机看文章

1721729556186.jpeg     

      王安石和苏轼大家都很熟悉,北宋的一对冤家。尽管二人在政见上不合,但二人常常一块儿喝酒聊天,吟诗作对,丝毫不影响二人之间的诗文之交。在才华上,二人还可以说不相上下,王安石和苏轼基本都是北宋出名的文学家,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相比而言,苏东坡有一些恃才傲物,有一些时候不把身为宰相的王安石当一回事。听说有一次,苏轼去相府找王安石,那时候王安石正午睡。苏轼便去书房相候,忽见案上有纸,上有诗半首。苏轼读后笑道:“这个死老头,江郎才尽,如同这两句诗的确是胡说八道。”原本那两句诗题的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读完后说,菊花哪儿有满地的,于是乎他顺手续诗两句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完后,苏轼就回家之后,睡醒后的王安石见到,就晓得是苏轼写的,只不过他并没有反驳。没多久后,苏东坡由于一些事情被调至黄州任团练副使。在临走的时候,王安石亲自来送他的这一位好友,半路王安石突然之间想教训教训苏轼,于是乎出一上联让苏轼对。上联是:七里山塘,行至半塘三里半。这一下可把赫赫有名的苏轼给难倒了,任由他怎么也想不出下句,只得认输。王安石解围说:“不必急于对答。”苏轼在黄州待了一段时间了,第二年的重阳节的时候,接连刮了几天大风。那一天风定,苏东坡至后园赏菊,大吃一惊,原本此地菊花与北方不一样,花瓣落了一地,枝上一朵都没有。这时,苏轼终于知道自己的错了,不该改乱改王安石的诗。

      后来苏轼回京,依然是没对出当年王安石给他留的一个下联,听说后来明朝有一个人游九溪蛮洞的时候,突然半路上忽然想出了下联,那联是: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只不过人们并不看好这个下联,因为“中洞”不是一个地名,而‘半塘’是真实地名。其次,七里与九溪也不相对,里是量词,溪是名词。再者说上联说“行至”,下联说“经过”,是合掌了。整条下联就是山寨跟风之作。虽然“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是目前看见最好的下联,但依然未达到工整完美要求。

      近日普通民间诗人陈永烽突发奇想对出一下联:,

上联:七里山塘,行至半塘三里半。

下联:九重空天,飞临中天五重中。

此下联完美工整,大气磅礴,有天地呼应之感觉,七里对九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山塘是地名,空天是天名,天地遥相呼应。半塘对中天,又是地名与天名相对,工整完美。三里半对五重中也对得十分确切。终于使这一千古绝对成名对,对出如此美炒句子,真是高手在民间。

特别声明:本文为中国诗书画网会员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中国诗书画网仅提供发布平台。

觉得不错,我要赞赏~
发表评论
发 表 评论内容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赞赏记录
¥0(0次)
陈永烽 普通会员
55作品 0相册 3粉丝
个人主页    关注
诗家热力榜
赞赏榜
您的赞赏就是最大的鼓励
选择金额:
其它金额:
支付方式:
备注说明:
请输入您要赞赏的金额,并点击“赞赏”,会跳转到支付页面。按提示操作即可完成赞赏。您的赞赏,中国诗书画网将收取30%用于诗书画文化艺术交流和平台运营,70%将用于支持作者的创作。如果您赞赏成功,但平台未显示赞赏记录的,请将付款页面截图发至:834719009@qq.com
赞赏
扫码支付
首页 投稿 推荐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