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岚点评钓鱼岛等诗
作者:颜怀臻等
上传时间:2020-01-04 10:46:02
浏览量:1841
收藏
手机看文章

扫码手机看文章


钓 鱼 岛(颜怀臻)


东条余孽莫癫狂,钓岛历来归我邦。


倘若强行冲底线,老夫七十愿扛枪。


看得出来这是一位退伍老军人的诗作,其他身份的作者未必能够写出。一般说来,旧体诗是以少胜多的语言艺术,在有限的空间反映宏大的主题,而又是在局限性很大的五言或七言的句式之内遣词造句,以求尽量准确而又简练地表达自己的感受,难度还是相当大的。为了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旧体诗尤其是绝句历来崇尚含蓄,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之美,不主张直抒胸臆,因为那样会显得过于直白,不耐回味。但凡事不可一概而论,写诗同样如此,并非任何题材都排斥直接地表达作者的心声,一些爱憎强烈的感情恰恰需要最为直接的表达方式,唯有如此才可以零距离地撞击读者的心灵,瞬间产生强烈的共鸣,而过于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在这里反而显得苍白无力了。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借歌颂项羽直斥南宋朝廷投降卖国的行径,便是一个范例。颜怀臻先生的这首七绝《钓鱼岛》同样也是此类表达强烈爱国情怀的佳作!简简单单、明明白白二十八个字,可以说完全不用技巧,技巧在此也根本用不上,它简直就是一支对敌宣战的号角,它发出了一个老兵愤怒的呼声,发出了中华民族勇于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时代的强音,表达出了一种凛然的风骨,一种赤诚的情怀,一个挺立于天地之间的爱国老军人的崇高形象!这个形象只要站起来了,这首诗就算成功了!有人曾经预言,当代中国军队腐败成风,根本不敢与日开战,战则必败,但从这首诗里,我看到了当代中国军人的豪迈意志,看到了中国军人无所畏惧的气概,也看到了国家光明的未来。


严冬访贫(马礼诚)


又见雪纷纷,山衢足印深。


痕连茅屋下,恐有断炊人。


五绝既难作又好作。说其难作,是因为短短二十个字,要想完整而准确地表达深厚的感情,深刻的思想,的确非常不易。所以,清代诗人沈德潜曾说过,大意是在旧体诗各体裁中,五绝是最难写的,但我不太认同这种观点。五绝毕竟只有四句二十个字,立意比较单纯,章法比较简单,在这两方面和五律七律乃至长篇古风的难度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只要找准角度,稍加点染,便可大功告成。王维《辋川绝句》和李白《秋浦歌》能够一口气写一二十首,说明找到了感觉,进入了状态,五绝绝对是比较好写的。


马礼诚先生这首五绝的角度找得便很准,三句连续三个特写境头。“又是雪纷纷”,说明作者已经不是第一次在严冬时节访贫问苦,而是多年如此,同时表现出作者时当特定天气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焦虑。“山衢足印深”说明作者心思缜密,善于观察,发现隐情。“痕连茅屋下”,说明作者沿着脚印,锲而不舍,一路寻到了茅屋跟前。结句“恐有断炊人”,道出了作者的担心,而且这个担心有可能是正在发生的事实。因为如果是“痕连华屋下”或者“痕连别墅下”,那自然是有钱人出门踏雪寻梅,住在茅屋里的农民在大雪连天之际,如果衣食不缺,恐怕不太可能迈出院门一步。所以,“恐有断炊人”是一位体恤民情的领导干部基于多年严冬访贫经验得出的合理结论。五绝至此收笔,可谓神完气足,再接着写就是画蛇添足了。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此之谓也。


过三峡大坝(冯新昌)


楼船乘月发东吴,不觉西江曙色铺。


始见长龙锁绝谷,应知高峡起平湖。


云烟袅娜还堪赏,燕雀参差更自如。


闻道巫山多胜景,春风送我上征途。


这是一首颇见功力的作品。首先押韵规范,用的是宽韵,无论是新旧韵都可以接受,也使创作的空间更为广阔,值得提倡。其次,作者依照时间的顺序,行程的先后,从容铺叙,游刃有余。其中“不觉”、“始见”、“应知”、“还”和“更”等虚词犹如丝线一般将各联衔接起来,既巧妙又自然。随着作者的描摹,生动而美丽的三峡风光如同一幅卷轴画在读者面前次第铺展开来。可以看出作者驾驭七律的技巧还是比较娴熟的。整首诗气脉连贯,层次井然,遣词工丽,音节和婉,可以说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作品。


但我选择这首诗来点评,不仅是因为它有可赞之处,还因为它尚有可议之处,甚至可以说它的缺点还是比较明显的。首先是局部然而又是关键之处的音节缺乏应有的变化。比如颔联出句的尾字就应该尽量回避与韵脚相同的字,否则一连四句都在同一韵母上停顿,无论诵听,效果都不够好。明代诗人、诗评家谢榛《四溟诗话》云“凡作近体,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此诗家四关,使一关未过,则非佳句矣。”对照这“诗家四关”,作者不妨用心体会,必有收获。另外,从立意和章法这两方面来说,立意开拓不够,全篇八句都用来写景,没有给立意留下应有的空间,如果同题参赛,这首诗肯定拿不了一等奖,而只能在二等奖或三等奖之间徘徊。所以,不妨借鉴老杜七律颈联由写景转向抒怀的章法,以后在诗的立意上多下功夫。


军 嫂(武立胜)


寂寂青灯下,娇儿梦正酣。


一行边塞雁,读到月西边。


这首五绝,最初还是刘庆霖先生推荐给我的,当时我还不认识作者其人。这的确是一首好诗,所以,我很快就推荐在本刊发表了。后来有机会结识作者武立胜,着实让我吃惊不小。作品是如此的婉转细腻,而作者本人性格粗犷,二者反差很大呀!正是从这首诗,我发现武立胜先生颇为内秀的一面。


武立胜先生是刚刚退役的军人,估计写这首《军嫂》的时候他还在部队服役,诗里这位倚窗听雁的女主人公必然有夫人的影子。但题目既然不是《寄内》,而是普遍意义上的军嫂,那么,这首诗所反映的情感便不仅仅属于某一个人,而是一个类型。即使其原型也即激发作者创作灵感的是某一个人或某个场景,但它的所指却是具有普遍性的。而且,既然诗里非常关键的一个意象是边塞雁,而不是衡阳雁,或者南飞雁或者北归雁,那么女主人公所思念的对象就具有特定性即戍边的军人,而不是一般老百姓。所以,题作《军嫂》还是非常贴切的。


诗的语言明白如话,用不着过多阐释。写情写景都极真切,如在目前,语言流丽而又简洁。青灯寂寂,表明已然入夜,娇儿入眠,则夜已深沉。“娇儿”的称谓体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怜爱之情,能为慈母则必是贤妻。军嫂一个人带孩子忙家务肯定非常辛苦,也只有夜深人静之际才会抽空儿思念一下远方的丈夫。但作者没有把这个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边塞雁”这个意象间接地传达了出来。大雁有传书的功能,所以,作者用了一个“读”字,可谓整首诗的“诗眼”,如果换作其他字,效果必然要大打折扣。只有用“读”这个字,才可以表现女主人公的目光一直追随着大雁那种聚精会神的样子;而用了“读”这个字,男主人公的身影也就呼之欲出了。因为在女主人公的意识里,这只大雁正是丈夫书信的化身,大雁悠长而深情的叫声可能正在转述丈夫的心意吧!所以,她才看得这么真切,听得这么专注,直到明月西斜,她还倚在窗前追寻大雁渐飞渐远的身影和那逐渐消失的叫声。其实,大雁哪里会传书呢?这一切都只不过是女主人公的痴心想象罢了。但唯其如此,才会如此感人,也才成就了这首优美的五绝。


您的赞赏就是最大的鼓励
选择金额:
其它金额:
支付方式:
备注说明:
请输入您要赞赏的金额,并点击“赞赏”,会跳转到支付页面。按提示操作即可完成赞赏。您的赞赏,中国诗书画网将收取30%用于诗书画文化艺术交流和平台运营,70%将用于支持作者的创作。如果您赞赏成功,但平台未显示赞赏记录的,请将付款页面截图发至:834719009@qq.com
赞赏
扫码支付
首页 投稿 推荐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