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译文:
盛夏时节,绿树葱郁,树阴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清澈的池塘中映射出楼台的倒影。微风拂过, 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蔷薇花开满了蔷薇架,满院都可闻到它那沁人心脾的香味。
赏析:
《山亭夏日》是唐末将领高骈的诗作。此诗写在山间幽静的庭院里,入眼都是绿树浓阴,楼台在水池中留下倒影,微风拂过,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蔷薇的香气也在随之荡漾开来,充盈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诗人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地描绘了夏日山亭的悠闲与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夏日乡村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写出了山亭夏日的悠闲之感。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并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看到了蔷薇,十分漂亮,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
此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作者:
高骈(821年-887年9月24日),字千里。幽州(今北京市)人。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省景县),先世为山东名门“渤海高氏”。唐朝后期名将、诗人,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
高骈出生于禁军世家,历任右神策军都虞候、秦州刺史、安南都护等职。咸通七年(866年),高骈从南诏手中收复安南全境,并出任首任静海军节度使,任内修筑大罗城,奠定了现代越南首都河内的基础。后历任天平、西川、荆南、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期间击退南诏对西川的入侵,并多次重创黄巢起义军,被唐僖宗加授诸道行营兵马都统兼江淮盐铁转运使。后因大将张璘阵亡而不敢出战,拥兵自保,导致黄巢顺利渡江、两京失守,朝廷削其兵权和财权,仅加“侍中”虚衔和渤海郡王爵号。晚年嗜好装神弄鬼,重用术士吕用之、张守一等,致使上下离心,终于在光启三年(887年)为部将毕师铎所囚杀。《新唐书》将其列入《叛臣列传》。
高骈身为武臣而好文学,被称为“落雕侍御”。 其诗作“雅有奇藻”。 《全唐诗》编有其诗一卷。
-
贺芳林《七律》望中国航母舰
1982541
-
贺芳林《七律》风雨后相逢有
1629690
-
贺芳林《七律》春青重走长征
1046482
-
贺芳林《留春令》丝路追情
772015
-
贺芳林《鹧鸪天》咏历雪梅花
555917
-
贺芳林《七律》金桂秋情
501010
-
贺芳林《七律》秋晨登华山写
467578
-
贺芳林《家山好》月来仙桂
347700
-
贺芳林《七律》秋吟晴霁岳麓
328633
-
贺芳林《七律》登雪满长城感
319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