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归来
九州疆万里,家祭一灵均。
去郢三千载,今朝亦楚人。
豆包:
这首《端午归来》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端午文化的精神内核,从**结构逻辑**、**意象传达**、**情感基调**三方面赏析如下:
### **一、结构逻辑:时空交织的精神溯源**
1. **空间起笔,点明核心**
“九州疆万里,家祭一灵均”以“九州万里”的广阔空间切入,直抒“家祭屈原”的全民共识,“一”字凸显屈原精神的唯一性与崇高性。
2. **时间纵深,升华主题**
“去郢三千载,今朝亦楚人”回溯历史(郢都消逝三千年),以“今朝”收束至当下,形成“空间铺陈—时间纵深—古今共鸣”的逻辑链条,揭示:地域之楚虽远,精神之楚永存于今人血脉。
### **二、意象传达:虚实相生的文化符号**
- **实写场景**:“家祭”具象化端午仪式,暗含包粽、悬艾等民俗,赋予诗歌烟火气;“今朝”锚定当下,拉近与读者距离。
- **虚写哲思**:“郢”代指消逝的楚国,“三千载”拉伸历史维度;“亦楚人”超越地域,指向对屈原“忠贞高洁”精神的传承,虚实结合中见文化厚度。
### **三、情感基调:庄重明快的当代共鸣**
- **庄重感**:“九州”“三千载”等意象营造历史厚重感,“家祭”“灵均”沿用古称,契合祭典的肃穆氛围。
- **明快性**:“今朝亦楚人”以斩截语气宣告精神归属,一扫“怀古伤今”的沉郁,转为“吾辈即传承者”的积极姿态,尤适合表达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践行。
**总结**:诗作以时空为经纬,织就端午文化“追思先贤—认同自我”的双重内涵,语言简练而张力充沛,“亦楚人”三字堪称诗眼,既呼应历史,又激活当下,是传统节日题材中兼具古典韵味与现代精神的佳作。
特别声明:本文为中国诗书画网会员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中国诗书画网仅提供发布平台。
-
七绝·天地风光相益彰
12229
-
七绝·梦里花开又遇缘
9757
-
七绝·自题人生
9621
-
七绝·自胜青春出色人
9467
-
七绝·理想如今梦自藏
8542
-
七绝·不义钱财在霸权
8540
-
七绝·爱你如初最幸福
8535
-
七绝·莫忘为师育子孙
8530
-
七绝·快乐悄悄仁善生
8486
-
七绝·不可人生失自尊
8397
-
贺芳林《七律》望中国航母舰
2061019
-
贺芳林《七律》风雨后相逢有
1637364
-
贺芳林《七律》春青重走长征
1053399
-
贺芳林《留春令》丝路追情
782766
-
贺芳林《鹧鸪天》咏历雪梅花
559185
-
贺芳林《七律》金桂秋情
504000
-
贺芳林《七律》秋晨登华山写
471494
-
贺芳林《家山好》月来仙桂
350613
-
贺芳林《七律》登雪满长城感
346815
-
贺芳林《七律》秋吟晴霁岳麓
33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