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盛迹——十七世纪的金陵画坛”今日开展
作者:编辑-文远
上传时间:2018-12-09 16:04:03
浏览量:1148
收藏
手机看文章

扫码手机看文章
中国美术馆12月7日讯  2018年12月8日,由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共同策划和主办的“金陵盛迹——十七世纪的金陵画坛”,在中国美术馆1、8、9号厅拉开帷幕。展览共展出两馆收藏的、涉及40多位名家的81件套书画精品,其中不乏宗师巨匠与赫赫名迹,充分展示了金陵画坛人物之俊彦,绘事之昌盛。
展览分为五个部分:“金陵先声”展出董其昌、蓝瑛、査士标,以及深受吴门画派、松江派、武林派和新安派画风影响的艺术家,诸如姚允在、魏之璜、胡宗信等人的具有典雅之风的画作;“金陵八家”展示樊圻、吴宏、邹喆、陈卓、盛丹、蔡泽等人笔墨细腻、风格冷逸的画作;“金陵别样”展示龚贤、石涛、髡残、程正揆、程邃、张风等人的画作,其中弥漫着一种浪漫主义的感伤情怀;“金陵妍丽”展示马湘兰、薛素素、周序、顾大昌等能诗擅画、才貌双全的女性画家的画作;“金陵余韵”展出后学武丹、邹坤、宗言、樊云、周璕等人的画作。
明代立国,定都金陵,经过20多年的建设,金陵人口逾百万,这座江南地区最为重要的文化名城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江南富庶的经济资源和发达的商品经济滋养了这座城市,使之成为了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明清之际,朝代更迭使得金陵又成为政治上极为敏感且十分微妙的地区,金陵一下子涌入了许多明朝遗民,他们有不少选择了在这座前朝“留都”里或造访、或游历、或定居,或客留、或鬻画、或课徒,以致金陵的文化氛围浓厚,绘事活跃。这些云集于金陵的画家逐渐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特殊艺术群体。
这些书画家大都具有共同的遗民意识,沉浸在对故国无尽的怀旧之情中,常藉着凭吊明孝陵,赋诗怀旧等活动遣情。他们流连于金陵的山水草木之中,将这种情怀寄予在他们的画作和画题中。将画家的个性、学养与政治立场,或积极、或消极的心态寓意于画成为金陵诸家绘画的共有特点。他们的艺术风格各异,展示出多元化的艺术文化追求,使当时的金陵画坛呈现出复杂而丰富的生动面目。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则谈到策划此次展览对中国美术馆学术方向的促进作用:“中国美术馆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中国近现代艺术作品为主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在馆藏的11万件美术作品中,即有自北宋苏轼《潇湘竹石图》始,涵盖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古代书画1200余件,可谓自成体系。此次与南京博物院联合主办十七世纪金陵地区的绘画珍品展,旨在共享两馆的馆藏资源,让广大观众领略古代绘画艺术的魅力。也通过这次展览,增强两馆之间的良好互动,也是对传统文脉的深入梳理与接续,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谈到,为了让中国美术馆的观众能够完整领略“金陵画派”超凡脱俗、怡情于天地间的绘画情趣,南京博物馆共拿出70件套精品收藏,其中就包含14件一级品、25件二级品,这些“作品都有一种清新静谧的气质,不染世尘,画面中表现出落寞孤寂、清冷高雅,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他们取法五代、两宋时期的传统,以金陵的某些实景为基础,着意诗化处理,笔墨精致细腻,成为明末清初金陵地区绘画的主流审美。在画法上则善于从生活经历和山水实景中领悟创作的手法,写实性较强。”  
关于美术馆和博物院之间藏品资源的互动,吴为山馆长进一步认为,“中国美术馆近年来实施的捐赠与收藏系列展、典藏活化系列展、学术邀请系列展、国际交流展系列、新年展系列等已经渐成体系。我们不仅专注于对本馆藏品的梳理与推广,更致力于推进国内外的馆际交流工作,实现藏品和学术资源的高度共享,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文化服务。用好藏品,不仅仅是每一个美术馆和博物馆围绕自身的建设而设定,更应该建立一个加强馆际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中国美术馆和南京博物院作为国家级美术馆和博物馆,也希望通过此次合作,对未来中国的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协同发展和建设,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龚良院长在为展览撰写的前言中也强调,“南京博物院以丰富的馆藏享誉业界,其中明清书画自成体系,颇具特色。吴门画派、娄东画派、虞山绘画、金陵画派、扬州八怪、海上画派、京江画派等大大小小书画流派的典型之作,不一而举,基本涵括明清各家各派、各种风貌,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收藏。近年来,随着馆际之间资源互补、共享,交流合作的不断加强,这些藏品不断走出南京博物院,被国内外的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机构引进,广受社会各界的青睐和公众的好评。”
据悉,展览持续至2019年1月1日。 
 
 
 展览介绍
金陵盛迹——十七世纪的金陵画坛 
       金陵作为江南首府,南都的风姿,历史的悠久,山川的秀丽,赢得了诗人画家不绝的歌咏描绘。文化的昌盛,经济的繁荣,生活时尚的风流,与书画相关行业的便利,富商大贾和书画鉴藏家的存在,使金陵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不但孕育出一大批本土画家,也聚集了来自各地的艺术家。或文人画家,或职业画家,或半文人半职业画家……多种艺术思潮交相辉映,各派画家过往相从,切磋交流,使金陵城成了时代潮流的汇合处,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元化局面。 
 
 第一部分  金陵前贤
       明末,金陵文化界以文士为其主导,既有在朝身居高位的官员,也有在野的隐士与苦读的青年才俊。他们大多能坦然面对明末社会政治状态,常常倘徉于山水名胜之间,以写书作画为娱。松江董其昌曾短暂为官南京,半官半隐,成为十七世纪初文人逸士的典型,为许多文人所效仿,所作山水画风在文人画家群体中影响颇大。从十六世纪末开始,各地的职业画家为繁荣的商业文化吸引,纷纷流寓南京。而金陵本地籍的半文人半职业画家悠游翰墨,多沉浸于明末的吴派、松江派、浙派(武林派)、新安派等的画风之中,基本上保存着典雅的痕迹。
蓝瑛 山庄秋色180.1cm×57.7cm 1658年 清代 中国美术馆藏
董其昌 松溪幽胜图 134.6cm×46.6cm 明代 南京博物院藏
查士标 云山图轴 172.8cm×42.5cm 清代 南京博物院藏
杨文驄(款) 悬崖观瀑 133.5cm×42.5cm 纸本设色 明代 中国美术馆藏(邓拓捐赠)
查士标 竹暗泉声图轴 149.2cm×46.2cm 清代 南京博物院藏 
弘仁(款) 水墨山水 76cm×28.55cm 纸本水墨 清代 中国美术馆藏(邓拓捐赠)
 
 第二部分  金陵八家
       “八家”之名,初见于康熙初年,周亮工《读画录》记载,王弘撰《西归日札》则有《善画八大家记》流传,后张庚《国朝画徵录》、乾隆十六年(1751)《上元县志》等转述,说法略有出入,但揭示出十七世纪中后期金陵绘画的主流审美趣味。所谓“金陵八家”,实是对于当时金陵画坛主要人物的总称,因画风相近,将之归纳一起,视为“八家”,代表者如张修、谢成、叶欣、樊沂、樊圻、吴宏、高岑、胡慥、谢荪、邹喆、陈卓、盛丹、蔡泽等人。他们取法两宋院体,以金陵的某些实景为基础,着意于诗化处理,笔墨精致细腻,成为明末清初金陵地区的一种风尚。同时,他们又善于延续明中期以来的文派特色,设色清丽,富有诗情,形成了一种典型的金陵设色风格,从而将怀旧书写转化成冷清的孤寂。 
高岑 秋山万木图 148.4cm×57.7cm 清代 南京博物院藏
樊圻、吴宏 寇白门像图 79.2cm×60.6cm 清代 南京博物院藏
陈卓 桃源图 213.3cm×104.7cm 清代 南京博物院藏
蔡泽 松荫品茶图 35.2cm×172.1cm 清代 南京博物院藏
吴宏 冈陵祝寿图 226.9cm×98.5cm 清代 南京博物院藏 
吴宏 柘溪草堂图 160.8cm×79.8cm 清代 南京博物院藏 
樊圻 金陵景色图 30.8cm×69cm 清代 南京博物院藏
邹喆 山川小景图1 12.7cm×13.9cm 清代 南京博物院藏
邹喆 云峦水村图 154.2cm×47.8cm 清代 南京博物院藏
 
 第三部分  金陵别样
       十七世纪的中国历经着有史以来罕见的巨变,曾为明代南都的金陵在复杂剧变的时代中,影响尤其深刻。七处、程正揆、程邃、胡玉昆、张风、髡残、龚贤、吕潜、石涛等人构成了一连串的遗民画家序列。与职业画家不同,他们在明清朝代更替的背景下往往以水墨方式抒发文人思想,弥漫着一种浪漫主义的感伤情怀。他们大多追求一种特殊的复古倾向,表达了一种沉痛的文化失落感。正因为他们,金陵开始出现了一种纯粹形式上的复古主义的绘画风格。
石涛 江干访友图 134.5cm×54cm 清代 中国美术馆藏(邓拓捐赠)
石涛 灵谷探幽图 97.5cm×50.3cm 清代 南京博物院藏
龚贤 山壑桥亭图 92.5cm×47.5cm 纸本水墨 清代 中国美术馆藏(邓拓捐赠)
龚贤 夏山过雨图 141.7cm×57.8cm 清代 南京博物院藏 
龚贤 千岩万壑图 27.8cm×980cm 清代 南京博物院藏
 
 第四部分  金陵妍丽
       晚明清初,市民生活发达,声色犬马,文人名士狎妓之风盛行,十里秦淮成为旧院别馆林立之地,由此催生了诗文、书画、曲艺相结合的青楼文化,涌现了一批能诗善画的名妓,譬如顾眉、董白、卞赛、李香君、寇湄、马守真、柳如是、陈圆圆等“秦淮八艳”。她们才貌双绝,与名士交往,画艺精进,并参与到文人的唱和之中,成为明末清初繁荣的消费文化的象征。对她们来说,绘画既是用以谋生、竞争的手段,又是借以消除内心积虑的工具。
马守真 兰花图 59.5cm×27.8cm 纸本水墨 1570年 明代 中国美术馆藏(邓拓捐赠)
顾眉 花柳图 111cm×47.5cm 绢本设色 1632年 清代 中国美术馆藏(邓拓捐赠) 
 
 第五部分  金陵余绪  
      十七世纪末,金陵画坛颓势已现。明末清初金陵画家们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虽然秉承家法,但大多亦步亦趋,其画学枯萎,画路窄贫,画风纤靡。而画面气格日渐卑弱,笔墨亦日渐疲软,结构缺乏变化,有成绩者可谓乏善可陈,高荫(高岑子)、高遇(高岑侄)、何亢宗(高岑徒)、邹坤(邹喆子)、樊云(樊圻子)、郑淮(樊圻徒)、胡濂(胡慥子)、陆逵(胡慥徒)、龚柱(龚贤子)、宗言(龚贤徒)等人,传移摹写,一切都在规矩之中。除金陵八家弟子外,柳堉、周璕等人独辟蹊径,跃出八家之囿。
武丹 秋山林屋图 190.6cm×99.5cm 清代 南京博物院藏
周璕 关羽读春秋图 188cm×93.4cm 绢本设色 清代 中国美术馆藏(邓拓捐赠)
宗言 溪桥茅屋图 179.9cm×49.3cm 清代 南京博物院藏
 
前言Ⅰ 
        中国古代绘画经典作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征,凝聚着先贤丰富的人文情怀、高度的智慧和卓越的创造力。
        中国美术馆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中国近现代艺术作品为主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当然,在馆藏的11万件美术作品中,亦不乏古代大师的精品力作。自北宋苏轼《潇湘竹石图》到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古代书画1200余件,可谓自成体系。此次与南京博物院联合主办十七世纪金陵地区的绘画珍品展,旨在共享两馆的馆藏资源,让广大观众领略古代绘画艺术的魅力。南京博物院作为中国创建最早的综合性的国家级博物馆,古代书画庋藏蔚为大观,在研究和展览策划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次以两馆收藏的81件套经典书画作品为基础,梳理和展示十七世金陵地区的绘画史,举办展览,旨在为观众展开令人心动的图卷,感受当时画家的心象,体悟那文意与古风,并为现代生活带来浓浓的诗情和油然而生的文化自信。
        与古人对语,延长生命的视野,且为当代生活启迪新意,为当代创造汲取资源。
        自古以来,南京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苏州、扬州、安徽新安地区,及上海松江地区等,构成了江南地域庞大而活跃的文化圈。明末清初,金陵地区聚集了大量的书画家,被画史概称为“金陵画派”画家集群。其中,尤以龚贤为首的“金陵八家”之艺术成就最为卓著。
        此次展览分为五个部分:“金陵先声”展出董其昌、蓝瑛、査士标,以及深受吴门画派、松江派、武林派和新安派画风影响的艺术家,诸如姚允在、魏之璜、胡宗信等人的具有典雅之风的画作;“金陵八家”展示樊圻、吴宏、邹喆、陈卓、盛丹、蔡泽等人笔墨细腻、风格冷逸的画作;“金陵别样”展示龚贤、石涛、髡残、程正揆、程邃、张风等人的画作,其中弥漫着一种浪漫主义的感伤情怀;“金陵妍丽”展示马湘兰、薛素素、周序、顾大昌等能诗擅画、才貌双全的女性画家的画作;“金陵余韵”展出后学武丹、邹坤、宗言、樊云、周璕等人的画作。相信通过这些绘画,让观众能够清晰地了解17世纪金陵地区杰出的艺术家超越时空的文化气象和精神境界。
       中国美术馆近年来实施的捐赠与收藏系列展、典藏活化系列展、学术邀请系列展、国际交流展系列、新年展系列等已经渐成体系。我们不仅专注于对本馆藏品的梳理与推广,更致力于推进国内外的馆际交流工作,实现藏品和学术资源的高度共享,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文化服务。此次与南京博物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古代经典绘画展览,不仅有益于两馆间的良好互动,也是对传统文脉的深入梳理与接续,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典藏活化系列展是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文物活起来动指示精神而设立的展览。它不仅仅是美术馆和博物馆围绕自身的建设而设定,更是建立馆际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中国美术馆和南京博物院作为国家级美术馆和博物馆,此次合作也将对未来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发展和建设,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再次感谢南京博物院和中国美术馆同仁为此展付出的辛劳与努力。
吴为山
中国美术馆馆长
2018年12月
 
前言Ⅱ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战国时,楚威王筑城于石头山,始置金陵邑,此后,秣陵、建业、建康、应天、南京、天京,都曾是这个城市的名字,但金陵是历代南京人最喜爱的名字。
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这里,山水城林交相辉映,人文景致相得益彰,“人物俊彦,文学昌盛”。自古以来,名士文人多愿汇聚于此,赋予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情怀。乌衣巷高门大院中走出的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寓居定林寺完成《文心雕龙》的刘勰,泼洒“水墨淡彩”的南唐画家徐熙……文人墨客在这里尽情施展才华,演绎着他们的,惬意人生,留下了绚丽炫目的文采风韵。
萌生于十七世纪明清交替之际的“金陵画派”,也称“金陵八家”,以龚贤、樊圻、吴宏、邹喆、谢荪、叶欣、高岑、胡慥为代表,又不仅限于这八人,还包括张修、谢成、陈卓、盛丹、蔡泽等人,为明末清初中国画坛的重要流派。在清初画坛上,“金陵画派”是独立于“四王”正统画派之外的一个创作群体,有着相当高的艺术成就,对清代乃至民国画坛影响深远。
“金陵画派”虽师承不同,但却有着相近的艺术意趣。明末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清初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大多隐居不仕,醉心于绘画,遁迹于山林,没有过多受到摩古之风的影响,因此,作品都有一种清新静谧的气质,不染世尘,画面中表现出落寞孤寂、清冷高雅,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他们取法五代、两宋时期的传统,以金陵的某些实景为基础,着意诗化处理,笔墨精致细腻,成为明末清初金陵地区绘画的主流审美。在画法上则善于从生活经历和山水实景中领悟创作的手法,写实性较强。
“金陵画派”的绘画常用硬直之笔,作整饬的线条,画面构图清晰,注重笔墨的整体感,讲究墨色的对比和映衬。尤为可贵的是,他们创作的山水,往往因景、因情、因感受不同而富于变化,或苍润,或飘逸,或清秀。其作品以龚贤为首,早期空灵、淡远,以线勾出轮廓,稍加皴擦即止;至中晚期则采用多遍反复皴染之画法,谓之“积墨”笔法。现代著名画家黄宾虹、李可染都从龚贤的画法中得到启迪。
南京博物院以丰富的馆藏享誉业界,其中明清书画自成体系,颇具特色。举凡“吴门画派”、“娄东画派”、“虞山绘画”、“金陵画派”、“扬州八怪”、“海上画派”乃至“京江画派”等大大小小书画流派的典型之作,不一而举,基本涵括明清各家各派、各种风貌,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数据性。近年来,随着馆际合作的逐渐加强、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活跃以及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这些作品业已成为南京博物院向公众奉献的重要文化产品,不断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机构引进,举办专题展览,深受社会各界的青睐和公众的好评。
此次展览,南京博物院与中国美术馆携手为观众奉献上“金陵盛迹——十七世纪的金陵画坛”大型展览,精心挑选了40多位名家,81件套精品画作,依据绘画的传承,分为“金陵先声”“金陵八家”“金陵别样”“金陵妍丽”与“金陵余韵”五个部分,系统展示当时金陵地区画坛的盛况。希望展览能够让观众循着这些清秀飘逸的山水笔墨,从中领略“金陵画派”超凡脱俗、怡情于天地间的绘画情趣。
希望展览能得到公众的喜爱。
祝愿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龚良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
2018年12月
 
中国美术馆12月7日讯  2018年12月8日,由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共同策划和主办的“金陵盛迹——十七世纪的金陵画坛”,在中国美术馆1、8、9号厅拉开帷幕。展览共展出两馆收藏的、涉及40多位名家的81件套书画精品,其中不乏宗师巨匠与赫赫名迹,充分展示了金陵画坛人物之俊彦,绘事之昌盛。
展览分为五个部分:“金陵先声”展出董其昌、蓝瑛、査士标,以及深受吴门画派、松江派、武林派和新安派画风影响的艺术家,诸如姚允在、魏之璜、胡宗信等人的具有典雅之风的画作;“金陵八家”展示樊圻、吴宏、邹喆、陈卓、盛丹、蔡泽等人笔墨细腻、风格冷逸的画作;“金陵别样”展示龚贤、石涛、髡残、程正揆、程邃、张风等人的画作,其中弥漫着一种浪漫主义的感伤情怀;“金陵妍丽”展示马湘兰、薛素素、周序、顾大昌等能诗擅画、才貌双全的女性画家的画作;“金陵余韵”展出后学武丹、邹坤、宗言、樊云、周璕等人的画作。
明代立国,定都金陵,经过20多年的建设,金陵人口逾百万,这座江南地区最为重要的文化名城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江南富庶的经济资源和发达的商品经济滋养了这座城市,使之成为了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明清之际,朝代更迭使得金陵又成为政治上极为敏感且十分微妙的地区,金陵一下子涌入了许多明朝遗民,他们有不少选择了在这座前朝“留都”里或造访、或游历、或定居,或客留、或鬻画、或课徒,以致金陵的文化氛围浓厚,绘事活跃。这些云集于金陵的画家逐渐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特殊艺术群体。
这些书画家大都具有共同的遗民意识,沉浸在对故国无尽的怀旧之情中,常藉着凭吊明孝陵,赋诗怀旧等活动遣情。他们流连于金陵的山水草木之中,将这种情怀寄予在他们的画作和画题中。将画家的个性、学养与政治立场,或积极、或消极的心态寓意于画成为金陵诸家绘画的共有特点。他们的艺术风格各异,展示出多元化的艺术文化追求,使当时的金陵画坛呈现出复杂而丰富的生动面目。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则谈到策划此次展览对中国美术馆学术方向的促进作用:“中国美术馆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中国近现代艺术作品为主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在馆藏的11万件美术作品中,即有自北宋苏轼《潇湘竹石图》始,涵盖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古代书画1200余件,可谓自成体系。此次与南京博物院联合主办十七世纪金陵地区的绘画珍品展,旨在共享两馆的馆藏资源,让广大观众领略古代绘画艺术的魅力。也通过这次展览,增强两馆之间的良好互动,也是对传统文脉的深入梳理与接续,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谈到,为了让中国美术馆的观众能够完整领略“金陵画派”超凡脱俗、怡情于天地间的绘画情趣,南京博物馆共拿出70件套精品收藏,其中就包含14件一级品、25件二级品,这些“作品都有一种清新静谧的气质,不染世尘,画面中表现出落寞孤寂、清冷高雅,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他们取法五代、两宋时期的传统,以金陵的某些实景为基础,着意诗化处理,笔墨精致细腻,成为明末清初金陵地区绘画的主流审美。在画法上则善于从生活经历和山水实景中领悟创作的手法,写实性较强。”  
关于美术馆和博物院之间藏品资源的互动,吴为山馆长进一步认为,“中国美术馆近年来实施的捐赠与收藏系列展、典藏活化系列展、学术邀请系列展、国际交流展系列、新年展系列等已经渐成体系。我们不仅专注于对本馆藏品的梳理与推广,更致力于推进国内外的馆际交流工作,实现藏品和学术资源的高度共享,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文化服务。用好藏品,不仅仅是每一个美术馆和博物馆围绕自身的建设而设定,更应该建立一个加强馆际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中国美术馆和南京博物院作为国家级美术馆和博物馆,也希望通过此次合作,对未来中国的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协同发展和建设,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龚良院长在为展览撰写的前言中也强调,“南京博物院以丰富的馆藏享誉业界,其中明清书画自成体系,颇具特色。吴门画派、娄东画派、虞山绘画、金陵画派、扬州八怪、海上画派、京江画派等大大小小书画流派的典型之作,不一而举,基本涵括明清各家各派、各种风貌,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收藏。近年来,随着馆际之间资源互补、共享,交流合作的不断加强,这些藏品不断走出南京博物院,被国内外的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机构引进,广受社会各界的青睐和公众的好评。”
据悉,展览持续至2019年1月1日。 
 
 
 展览介绍
金陵盛迹——十七世纪的金陵画坛 
       金陵作为江南首府,南都的风姿,历史的悠久,山川的秀丽,赢得了诗人画家不绝的歌咏描绘。文化的昌盛,经济的繁荣,生活时尚的风流,与书画相关行业的便利,富商大贾和书画鉴藏家的存在,使金陵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不但孕育出一大批本土画家,也聚集了来自各地的艺术家。或文人画家,或职业画家,或半文人半职业画家……多种艺术思潮交相辉映,各派画家过往相从,切磋交流,使金陵城成了时代潮流的汇合处,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元化局面。 
 
 第一部分  金陵前贤
       明末,金陵文化界以文士为其主导,既有在朝身居高位的官员,也有在野的隐士与苦读的青年才俊。他们大多能坦然面对明末社会政治状态,常常倘徉于山水名胜之间,以写书作画为娱。松江董其昌曾短暂为官南京,半官半隐,成为十七世纪初文人逸士的典型,为许多文人所效仿,所作山水画风在文人画家群体中影响颇大。从十六世纪末开始,各地的职业画家为繁荣的商业文化吸引,纷纷流寓南京。而金陵本地籍的半文人半职业画家悠游翰墨,多沉浸于明末的吴派、松江派、浙派(武林派)、新安派等的画风之中,基本上保存着典雅的痕迹。
蓝瑛 山庄秋色180.1cm×57.7cm 1658年 清代 中国美术馆藏
董其昌 松溪幽胜图 134.6cm×46.6cm 明代 南京博物院藏
查士标 云山图轴 172.8cm×42.5cm 清代 南京博物院藏
杨文驄(款) 悬崖观瀑 133.5cm×42.5cm 纸本设色 明代 中国美术馆藏(邓拓捐赠)
查士标 竹暗泉声图轴 149.2cm×46.2cm 清代 南京博物院藏 
弘仁(款) 水墨山水 76cm×28.55cm 纸本水墨 清代 中国美术馆藏(邓拓捐赠)
 
 第二部分  金陵八家
       “八家”之名,初见于康熙初年,周亮工《读画录》记载,王弘撰《西归日札》则有《善画八大家记》流传,后张庚《国朝画徵录》、乾隆十六年(1751)《上元县志》等转述,说法略有出入,但揭示出十七世纪中后期金陵绘画的主流审美趣味。所谓“金陵八家”,实是对于当时金陵画坛主要人物的总称,因画风相近,将之归纳一起,视为“八家”,代表者如张修、谢成、叶欣、樊沂、樊圻、吴宏、高岑、胡慥、谢荪、邹喆、陈卓、盛丹、蔡泽等人。他们取法两宋院体,以金陵的某些实景为基础,着意于诗化处理,笔墨精致细腻,成为明末清初金陵地区的一种风尚。同时,他们又善于延续明中期以来的文派特色,设色清丽,富有诗情,形成了一种典型的金陵设色风格,从而将怀旧书写转化成冷清的孤寂。 
高岑 秋山万木图 148.4cm×57.7cm 清代 南京博物院藏
樊圻、吴宏 寇白门像图 79.2cm×60.6cm 清代 南京博物院藏
陈卓 桃源图 213.3cm×104.7cm 清代 南京博物院藏
蔡泽 松荫品茶图 35.2cm×172.1cm 清代 南京博物院藏
吴宏 冈陵祝寿图 226.9cm×98.5cm 清代 南京博物院藏 
吴宏 柘溪草堂图 160.8cm×79.8cm 清代 南京博物院藏 
樊圻 金陵景色图 30.8cm×69cm 清代 南京博物院藏
邹喆 山川小景图1 12.7cm×13.9cm 清代 南京博物院藏
邹喆 云峦水村图 154.2cm×47.8cm 清代 南京博物院藏
 
 第三部分  金陵别样
       十七世纪的中国历经着有史以来罕见的巨变,曾为明代南都的金陵在复杂剧变的时代中,影响尤其深刻。七处、程正揆、程邃、胡玉昆、张风、髡残、龚贤、吕潜、石涛等人构成了一连串的遗民画家序列。与职业画家不同,他们在明清朝代更替的背景下往往以水墨方式抒发文人思想,弥漫着一种浪漫主义的感伤情怀。他们大多追求一种特殊的复古倾向,表达了一种沉痛的文化失落感。正因为他们,金陵开始出现了一种纯粹形式上的复古主义的绘画风格。
石涛 江干访友图 134.5cm×54cm 清代 中国美术馆藏(邓拓捐赠)
石涛 灵谷探幽图 97.5cm×50.3cm 清代 南京博物院藏
龚贤 山壑桥亭图 92.5cm×47.5cm 纸本水墨 清代 中国美术馆藏(邓拓捐赠)
龚贤 夏山过雨图 141.7cm×57.8cm 清代 南京博物院藏 
龚贤 千岩万壑图 27.8cm×980cm 清代 南京博物院藏
 
 第四部分  金陵妍丽
       晚明清初,市民生活发达,声色犬马,文人名士狎妓之风盛行,十里秦淮成为旧院别馆林立之地,由此催生了诗文、书画、曲艺相结合的青楼文化,涌现了一批能诗善画的名妓,譬如顾眉、董白、卞赛、李香君、寇湄、马守真、柳如是、陈圆圆等“秦淮八艳”。她们才貌双绝,与名士交往,画艺精进,并参与到文人的唱和之中,成为明末清初繁荣的消费文化的象征。对她们来说,绘画既是用以谋生、竞争的手段,又是借以消除内心积虑的工具。
马守真 兰花图 59.5cm×27.8cm 纸本水墨 1570年 明代 中国美术馆藏(邓拓捐赠)
顾眉 花柳图 111cm×47.5cm 绢本设色 1632年 清代 中国美术馆藏(邓拓捐赠) 
 
 第五部分  金陵余绪  
      十七世纪末,金陵画坛颓势已现。明末清初金陵画家们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虽然秉承家法,但大多亦步亦趋,其画学枯萎,画路窄贫,画风纤靡。而画面气格日渐卑弱,笔墨亦日渐疲软,结构缺乏变化,有成绩者可谓乏善可陈,高荫(高岑子)、高遇(高岑侄)、何亢宗(高岑徒)、邹坤(邹喆子)、樊云(樊圻子)、郑淮(樊圻徒)、胡濂(胡慥子)、陆逵(胡慥徒)、龚柱(龚贤子)、宗言(龚贤徒)等人,传移摹写,一切都在规矩之中。除金陵八家弟子外,柳堉、周璕等人独辟蹊径,跃出八家之囿。
武丹 秋山林屋图 190.6cm×99.5cm 清代 南京博物院藏
周璕 关羽读春秋图 188cm×93.4cm 绢本设色 清代 中国美术馆藏(邓拓捐赠)
宗言 溪桥茅屋图 179.9cm×49.3cm 清代 南京博物院藏
 
前言Ⅰ 
        中国古代绘画经典作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征,凝聚着先贤丰富的人文情怀、高度的智慧和卓越的创造力。
        中国美术馆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中国近现代艺术作品为主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当然,在馆藏的11万件美术作品中,亦不乏古代大师的精品力作。自北宋苏轼《潇湘竹石图》到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古代书画1200余件,可谓自成体系。此次与南京博物院联合主办十七世纪金陵地区的绘画珍品展,旨在共享两馆的馆藏资源,让广大观众领略古代绘画艺术的魅力。南京博物院作为中国创建最早的综合性的国家级博物馆,古代书画庋藏蔚为大观,在研究和展览策划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次以两馆收藏的81件套经典书画作品为基础,梳理和展示十七世金陵地区的绘画史,举办展览,旨在为观众展开令人心动的图卷,感受当时画家的心象,体悟那文意与古风,并为现代生活带来浓浓的诗情和油然而生的文化自信。
        与古人对语,延长生命的视野,且为当代生活启迪新意,为当代创造汲取资源。
        自古以来,南京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苏州、扬州、安徽新安地区,及上海松江地区等,构成了江南地域庞大而活跃的文化圈。明末清初,金陵地区聚集了大量的书画家,被画史概称为“金陵画派”画家集群。其中,尤以龚贤为首的“金陵八家”之艺术成就最为卓著。
        此次展览分为五个部分:“金陵先声”展出董其昌、蓝瑛、査士标,以及深受吴门画派、松江派、武林派和新安派画风影响的艺术家,诸如姚允在、魏之璜、胡宗信等人的具有典雅之风的画作;“金陵八家”展示樊圻、吴宏、邹喆、陈卓、盛丹、蔡泽等人笔墨细腻、风格冷逸的画作;“金陵别样”展示龚贤、石涛、髡残、程正揆、程邃、张风等人的画作,其中弥漫着一种浪漫主义的感伤情怀;“金陵妍丽”展示马湘兰、薛素素、周序、顾大昌等能诗擅画、才貌双全的女性画家的画作;“金陵余韵”展出后学武丹、邹坤、宗言、樊云、周璕等人的画作。相信通过这些绘画,让观众能够清晰地了解17世纪金陵地区杰出的艺术家超越时空的文化气象和精神境界。
       中国美术馆近年来实施的捐赠与收藏系列展、典藏活化系列展、学术邀请系列展、国际交流展系列、新年展系列等已经渐成体系。我们不仅专注于对本馆藏品的梳理与推广,更致力于推进国内外的馆际交流工作,实现藏品和学术资源的高度共享,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文化服务。此次与南京博物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古代经典绘画展览,不仅有益于两馆间的良好互动,也是对传统文脉的深入梳理与接续,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典藏活化系列展是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文物活起来动指示精神而设立的展览。它不仅仅是美术馆和博物馆围绕自身的建设而设定,更是建立馆际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中国美术馆和南京博物院作为国家级美术馆和博物馆,此次合作也将对未来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发展和建设,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再次感谢南京博物院和中国美术馆同仁为此展付出的辛劳与努力。
吴为山
中国美术馆馆长
2018年12月
 
前言Ⅱ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战国时,楚威王筑城于石头山,始置金陵邑,此后,秣陵、建业、建康、应天、南京、天京,都曾是这个城市的名字,但金陵是历代南京人最喜爱的名字。
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这里,山水城林交相辉映,人文景致相得益彰,“人物俊彦,文学昌盛”。自古以来,名士文人多愿汇聚于此,赋予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情怀。乌衣巷高门大院中走出的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寓居定林寺完成《文心雕龙》的刘勰,泼洒“水墨淡彩”的南唐画家徐熙……文人墨客在这里尽情施展才华,演绎着他们的,惬意人生,留下了绚丽炫目的文采风韵。
萌生于十七世纪明清交替之际的“金陵画派”,也称“金陵八家”,以龚贤、樊圻、吴宏、邹喆、谢荪、叶欣、高岑、胡慥为代表,又不仅限于这八人,还包括张修、谢成、陈卓、盛丹、蔡泽等人,为明末清初中国画坛的重要流派。在清初画坛上,“金陵画派”是独立于“四王”正统画派之外的一个创作群体,有着相当高的艺术成就,对清代乃至民国画坛影响深远。
“金陵画派”虽师承不同,但却有着相近的艺术意趣。明末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清初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大多隐居不仕,醉心于绘画,遁迹于山林,没有过多受到摩古之风的影响,因此,作品都有一种清新静谧的气质,不染世尘,画面中表现出落寞孤寂、清冷高雅,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他们取法五代、两宋时期的传统,以金陵的某些实景为基础,着意诗化处理,笔墨精致细腻,成为明末清初金陵地区绘画的主流审美。在画法上则善于从生活经历和山水实景中领悟创作的手法,写实性较强。
“金陵画派”的绘画常用硬直之笔,作整饬的线条,画面构图清晰,注重笔墨的整体感,讲究墨色的对比和映衬。尤为可贵的是,他们创作的山水,往往因景、因情、因感受不同而富于变化,或苍润,或飘逸,或清秀。其作品以龚贤为首,早期空灵、淡远,以线勾出轮廓,稍加皴擦即止;至中晚期则采用多遍反复皴染之画法,谓之“积墨”笔法。现代著名画家黄宾虹、李可染都从龚贤的画法中得到启迪。
南京博物院以丰富的馆藏享誉业界,其中明清书画自成体系,颇具特色。举凡“吴门画派”、“娄东画派”、“虞山绘画”、“金陵画派”、“扬州八怪”、“海上画派”乃至“京江画派”等大大小小书画流派的典型之作,不一而举,基本涵括明清各家各派、各种风貌,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数据性。近年来,随着馆际合作的逐渐加强、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活跃以及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这些作品业已成为南京博物院向公众奉献的重要文化产品,不断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机构引进,举办专题展览,深受社会各界的青睐和公众的好评。
此次展览,南京博物院与中国美术馆携手为观众奉献上“金陵盛迹——十七世纪的金陵画坛”大型展览,精心挑选了40多位名家,81件套精品画作,依据绘画的传承,分为“金陵先声”“金陵八家”“金陵别样”“金陵妍丽”与“金陵余韵”五个部分,系统展示当时金陵地区画坛的盛况。希望展览能够让观众循着这些清秀飘逸的山水笔墨,从中领略“金陵画派”超凡脱俗、怡情于天地间的绘画情趣。
希望展览能得到公众的喜爱。
祝愿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龚良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
2018年12月
 
您的赞赏就是最大的鼓励
选择金额:
其它金额:
支付方式:
备注说明:
请输入您要赞赏的金额,并点击“赞赏”,会跳转到支付页面。按提示操作即可完成赞赏。您的赞赏,中国诗书画网将收取30%用于诗书画文化艺术交流和平台运营,70%将用于支持作者的创作。如果您赞赏成功,但平台未显示赞赏记录的,请将付款页面截图发至:834719009@qq.com
赞赏
扫码支付
首页 投稿 推荐 我的